記錄慶春約關帝誕

關帝信仰在大中華文化圈是一個普遍的民間信仰,以三國時代歷史人物關羽的事蹟,紀念及歌頌其勇義忠信的品格。不論中國 […]
【鄉村事…鄉村是?】 Ep.03 吉澳天后宮

#除了水上人,為何客家人都拜天后?#吉澳天后和 荔枝窩有甚麼淵源?島與島之間嘅天后,其實有好多親戚關係…
七姐誕—節慶活動建議書

七姐誕算是一個已經式微的大節日,舊時七夕是華人民間大節,風俗非常多!
在新界鄉郊當然有不少慶祝活動,而且是以女性為主的節日,浪漫和精緻,值得將七夕復興。
相傳這一天,天上的織女和幾位姊妹落到凡間遊歷,期間在河川之間洗澡,此時,牛郎遇到織女一見鍾情,從此雙方墜入愛河,織女偷偷下凡成了牛郎妻子,織女還將天上的手作工藝的藝法傳授給凡人,牛郎與織女男耕女織,過著幸福的生活。
關帝誕—節慶活動建議書

關公信仰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的信仰,雖然客家人是多神崇拜,但是建主廟的話還是關帝為首,客家人的關帝廟的名稱多數為「協天宮」是關公的另一個封號「協天大帝」,在沙頭角很容易看到祂的身影,例如上面說到的荔枝窩,無獨有偶發現協天 宮包圍著沙頭角海,有谷埔、南涌、膊頭下、烏石角、山咀,非常有特色的協天宮 圈
七國咁亂的天后傳說

筆者前往吉澳考察時問及吉澳天后的起源,村民分別提及兩個不同版本: 版本一:從荔枝窩漂來,當年荔枝窩的人想來搶回 […]
五月初五端午節—節慶活動建議書

背景 端午節為華人傳統大節日,不只稱 「五月節」,五月也稱為「五毒月」。所以端午節還有 […]
廟宇用途──沙頭角神明地圖(下)

上回提到: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總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廟宇,大至數個鋪位闊的天后廟,小至店鋪內的神位。其實除了信仰之外, […]
沙頭角神明地圖(上)

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總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廟宇,大至數個鋪位闊的天后廟,小至店鋪內的神位,細心一看,神明無處不在(注1 […]
祭灶

經過新界村屋灶頭, 通常會見到一個神位:灶君! 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都會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稟 […]
八月半—節慶活動建議書

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背景 中秋是華人傳統大節日,舊時慶祝情況不下於農曆新年 […]
鄉村小偷

鄉村地區一向都是寧靜象徵。然而隨住時代變遷,小偷不但沒有消失,他們反而有所變異。為了應付小偷的威脅而保障鄉村居 […]
國際大局 與 鴨洲的誕生

講鴨洲,須由「真耶穌教會」講起。 ♦ 真耶穌教會20世紀初在大陸成立和宣教。二戰前,傳教士在華界沙頭角墟(東和 […]
谷埔李家七步黃酒秘方

《本草綱目》指:「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藥用」,黃酒作為米酒的一種,有氣通血脈、厚腸胃、潤肌膚、散寒濕氣、養脾 […]
客家人經濟生活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環境風貌,對地方的風俗文化起到重大影響。直至二戰之前,香港新界的經濟以漁農業為主 […]
識得玩就好多嘢玩!

「聽講…吉澳一行七人抱住兩個籃球游一個多小時水到荔枝窩搵朋友玩,再游水返吉澳…!」 本 […]
茶粿大全

茶粿或稱茶粄是客家文化中的傳統食物,主要是以糯米所製成的各種糕點,分為鹹、甜兩種。鹹者通常會用糯米麵團裹著蘿蔔 […]
客家年糕-舉家通宵做圓籠粄

粵語叫「糕」,客家人則吃「粄」-字典解作「碎米造成的餅」。「圓籠粄」是客家人農曆新年送禮、自用的大製作,網上流 […]
客家婚俗雜記

鄉村嫁娶故事不只是反映村民的愛情故事,更折射岀不同年代鄉村社會價值觀。 「我阿媽以前就坐『喜慶轎』喺村口小徑嫁 […]
礱穀做米:沒有超市的農家日常

特殊的沿海地理優勢讓慶春約七村發展出捕魚等海上作業模式,然而作爲客家人,農耕文化的地位始終如一,是他們牢固的根 […]
麒麟隊

每逢節日慶典,客家人都會按照傳統舞麒麟,為村民祈福,祈求麒麟能保佑村民順風順水,萬事如意。相比舞龍舞獅,客家人 […]
打米成:高難度賀年小食

客家人的賀年食品除了圓籠茶粿之外還有「米成」 (又稱「米層」、「 米通 」、「 打炒米 」)。跟茶粿一樣,米成 […]
上圍行業

昔日新界,大概六七十年代期間有所謂「上圍行業」,即是有人專門走入村裡面做生意。種種生意之中,最經典的可謂收鴨毛 […]
手撐半邊天的客家女人日常

傳統客家觀念裏帶有分明且不可潛越的性別分工,借鎖羅盆黃村長的一句話概括就是:客家「男人出去闖,女人在家頂半邊天 […]
捉野豬

舊時新界成日有人上山捉野味。最為人熟悉,宜家在市區亦可見的一定是野豬莫屬!筆者曾經聽屋企附近的沙頭角區村民講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