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洲與其他新界傳統鄉村不同,是戰後因地緣政治、宗教聚集而建立村落。鴨洲在1920年代仍是無人島,勝在附近的印洲塘、大鵬灣漁業資源豐富,因而吸引漁船停泊,並在戰後逐漸增多。
1949年後中國政權更替,本身位於沙頭角華界的沙頭角真耶穌教會需要搬遷。由於不少信眾是印洲塘、大鵬灣一帶的水上人,教會最後選址鴨洲,並以有限資源搭建木造教堂,漸漸吸引更多水上人停泊,甚至上岸。
五、六十年代,港英政府、美國經濟援助協會、真耶穌教會及漁民陸續建設漁民村、供水設施、漁民子弟學校、教會會堂等,改善上岸漁民的生活環境。到六十年代,鴨洲村民和其他新界村民一樣陸續外出打工或移居海外謀生。
2011年,鴨洲隨「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列入世界地質公園,隨後設立「鴨洲故事館」,供遊人認識舊時漁村文化。「鴨洲故事館」原址為鴨洲漁民子弟學校,而旁邊的教堂仍然運作,不時舉辦聚會。
*舊地圖顯示鴨洲英文原稱 “Robinson Island” ,有說是以「羅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命名,即描述鴨洲是無人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