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木,客家發音為「翕腳麻」(hib giog ma),源於客家人善於觀察大自然,他們發現毛雞母親會用鴨腳木葉啄爛敷折斷腳的小雞上療傷,幾天過後小雞的折腳處就接上,於是客家人就把這種樹木命名為「翕腳麻」(翕腳樹/翕腳葉)。 (出處《細說客家本草》客家中醫張易)
為什麼這種木為叫「麻」呢? 原來跟客家人的遠古祖先文化有關,受河洛文化的薰陶近兩千年,客家人對很多的物件都要分性別,對大自然的事物觀察會很細緻,例如:
- 蝦只有叫蝦公沒有蝦乸;
- 唅麻(蛤蟆)廣府話叫「蛤乸」沒有「蛤公」;
- 「稔/菍」客家叫做乳房(nim),毛稔崗稔地稔等果子成熟的時候長得像豐滿的乳房,是代表著雌性的植物;
- 鴨腳木是有分雌雄,「翕腳麻」就是指雌株的鴨腳木。
客家人以它的功能來名命。
鴨腳木的藥用價值與花語
鴨腳木 (學名:Schefflera heptaphylla,又名鵝掌柴,客家人稱翕腳麻)根據荔枝窩村民所述「會採它來煲水洗澡,有祛風的效果」。夏秋季採收,根皮、根與葉都可入葉,味性苦涼,在《中藥大辭典》、《陸川本草》以及《中華本草》都有記載此樹根皮主治感動發熱、風濕骨痛、跌抗損傷; 而葉鮮用,外用治過敏性皮炎,濕疹,具祛風消熱解毒,止癢消腫散瘀之功效,為人熟悉的廣東涼菜廿四味都以此樹為原料之一,是常見的嶺南中草藥。用法可以根皮0.5-1兩,葉外用葉適量,煎水洗患處。
鴨腳木的花語為:自然、和諧
鴨腳木有堅韌的生長力,適應能力很強。具有熱帶叢林的氣息,呈現出豪華富麗的景象,給人欣欣向榮讓人生活變得樂觀向上的感覺。花季時期在樹下細賞,還會聞到清雅的蜜花香味,甜蜜的感覺滋養著身體每一個細胞。花季期間,走過鴨腳木下嘗試駐足停步欣賞它之餘也多聞兩口清雅花香。
香港原蜜「鴨腳木冬蜜」
原來鴨腳木花蜜是嶺南及閩南地區特有的冬季蜜種,色澤為淺琥珀色,味甘而略帶苦味,能對感冒發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的功效。鴨腳木樹常見於郊野公園,在香港各處都有分佈,也不少本地蜜糖品牌製作「鴨腳木冬蜜」作為香港原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