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蛟騰出發,沿犁三古道或苗三古道走大概兩個小時,當你看見福利茶室的標示就代表你已經到達三椏村了!作爲一家傳統的客家菜館,福利茶室是行山客熱門的補給站,在簷篷下乘涼稍息片刻,吃一碗靚鷄粥或山水豆腐花 – 遊人爲自己充電之餘,又能透過味蕾的滿足淺嚐到昔日客家農村風味。

福利茶室的前身
由老闆端哥一手一腳建立的福利茶室,其所在地前身為端哥及家人的祖屋,一側是養牲畜用的木做農舍和供曬穀用的禾堂。端哥少時就是在這片祖地上長大,眼裏的風景是村裏一行行種滿稻米的梯田、是遠處在禾田裏忙活的母親和姐姐們的身影、春天開田插秧後的一片綠、秋天收割後禾堂的片地金黃。可惜自七十年代開始,村民紛紛外移,三椏村跟慶春約一帶村落一樣逃不過日漸荒涼的命運,昔日的景色已經不復再。直到二十年多前,端哥回流三椏村,重新開始修復祖地,慢慢建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福利茶室。這裏每一磚一瓦都是端哥的心血,光是為茶室添置蓬頂就花了三年時間。在城市生活但頻繁回村的端哥大兒子亦表示欣賞:「好鍾意呢度,眼見嘅嘢全部都係自己起」。
慶春約也有宅急便服務?

根據端哥,要追溯起來的話第一代福利茶室並不是客家餐館,而是其父親所經營的小販生意。五、六十年代的三椏村,女人負責農務種禾,男人則搖櫓出海到罾棚捕魚。這些生產作業主要供家庭自給,想多一份收入的村民則會到外面打工或是做小販買賣,端哥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員。挑起擔挑,他會走遍慶春約七村售賣豆腐、豆芽等農產品或作物。每逢新年中秋等節慶日子,村民會預先跟他們訂購豬肉。端哥父親在前一天晚上根據訂單數量劏好豬後,一大早便起程,登山越嶺,親手把新鮮豬肉送到不同村的村民府上,可謂是慶春約宅急便呢!由小販模式轉型成客家菜館,福利茶見證著室三椏村的發展興衰。下次造訪福利茶室時,不妨想像一下端哥一家以前在此地的生活,嘗試感受農村樸素的氛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