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盤又名酒餅婆,客家名又叫「陳蕉公」(讀音,寫法不詳)。其中一個用法是將樹根30至60克水煎沖酒服或浸成藥酒服,同時外搽可治風濕關節痛;或將鮮葉搗爛酒炒外敷用作跌打腫痛。它的果實成熟後味道甘甜並夾帶著清香味,可以直接食用,或製作酒餅,即酒麴,製作甜酒麴、白酒麴和黃酒麴,釀酒時需要加入米飯發酵成酒的一種介質,釀作出香甜的糯米酒。
葉子同樣可做酒餅,治療咳嗽效果好。白酒麴和黃酒麴的製作需要加入其他植物互相配合,包括桑葉、桂葉、田邊草、辣蓼等等,製作方法:
- 將所有鮮或乾的植物切碎曬乾打成粉再拌入大米粉中用水和勻捏成丸子;
- 曬些母麴粉放入培養室發酵2天,待長出菌絲後晾乾即成。
酒餅的製作一 般選擇在秋更進行,秋更溫濕適中,適合菌絲生長,但秋天的紫玉盤果子還未成熟味道酸澀,但對製作酒麴沒有多大的影響。
酒餅樹與客家酒的文化
荔枝窩的明記茶室、三椏仔福利士多都有一道有名的客家菜「黃酒煮雞」,這周邊的老屋山林間也不時會發現老一輩用來盛酒的文物 – 陶缸。三椏村民Raymond曾說因為政府規管不能釀私酒的關係,老一輩釀酒都是躲起來不能釀人看見,秘方秘訣也沒有流傳後代,村裡釀酒的文化大多己經隨著老一輩離開而絕迹。
放眼更大的版圖,客家人好酒好客,娘酒更是客家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老酒、黃酒,據說己帶五千多的歷史,與江南的糯米水酒異曲同工,而「客家娘酒」的釀酒技藝在近年屢屢獲得中國省份的非物與文化遺產名錄中,技藝得以保存流傳。從字面上看「娘酒」與「釀酒」相諧音,很多人認為兩者是同義詞,而「娘酒」確實是「釀酒」而且不僅僅是「釀酒」,而是與客家婦女有莫大的關連。
在農村時期生活的客家婦女生產完後都有喝糯米酒的習慣,既可促進下奶,同時可以改善身體的狀況快速恢復元氣。客家的母親在知道自己的兒媳與女兒懷孕後也會準備「娘酒」作為對女兒的愛意傳承。在喜慶之時餐桌也離不開這娘酒,也會稱為「喜酒」。因娘酒是以糯米為主料,以天然物純酒麴發酵而成,是純天然的飲品,有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