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沿海地理優勢讓慶春約七村發展出捕魚等海上作業模式,然而作爲客家人,農耕文化的地位始終如一,是他們牢固的根基和依靠。走遍慶春約各村,我們仍能看見昔日植有稻米的梯田、鹹田的痕跡。米食是以務農爲生的客家人最主要的口糧,除用以果腹以外,還能加工成各式各樣的米製品,如米粉、糕粄和酒等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今天來自世界各地、形形式式的大米雲集在超市貨架上,便利的購物習慣讓在城市生活的人跟生產者的關係日趨疏離,生產的過程也變得隱蔽神秘,常被忽略。從稻穗到餐桌上熱烘烘的米飯,一粒米的誕生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旅程?農業工業量產化前,鄉村農民是如何將稻穀變成白米呢?
跟一般傳統客家農家一樣,慶春約村落沿用礱穀做米的碾米方法,工序之繁複,唯有親歷種稻的農人才明瞭何謂真正的粒粒皆辛苦。
礱穀做米的工序:

➊ 割禾曬稻
入秋後是稻米的收成期,農婦/夫拿起禾鐮在稻田裏收割,並把稻穗紮起放在禾堂裏日曬。

➋ 打穀脫粒
手握稻杆底部,農婦/夫反復地朝扮桶内的禾梯上摔打禾把,直到穀粒被打脫跟稻杆分離。扮桶的内層放有一面竹織扮圍,以免穀粒在打穀過程中四處飛濺。扮桶、禾梯、扮圍是打穀機的出現前缺一不可的脫粒工具。

➌ 曬穀曬草
因穀粒在脫水後更有利保存,收割後農婦/夫需要把稻粒舖在禾堂上乾曬。曬穀過程中需要適時以禾扒翻動稻穀,以免過度曝曬。脫穀後的稻草亦不會被浪費,農民會把其束起來曬乾,作助燃物或編織材料之用。農婦/夫會利用禾叉及禾籤等工具輔助挑草和堆草的工序。

➍輾米去殼
日曬後的稻穀要經過輾磨才能脫殼,變成食用糙米。沒有現代工業用的碾米機,昔日農家的製米神器是礱磨 (泥磨)。操作原理跟石磨相近,惟輾米用的礱磨是由泥土和竹篾製成。根據記錄,慶春約的梅子林村就曾有一名著名的穀磨師傅。輾米時,農婦需要用人力推動裝有穀粒的礱斗。礱斗旋轉時,稻穀就會被輾磨成糙米和穀殼,並從缺口流進盛器中。

➎ 攪穀
輾磨後所得的糙米和穀殼要放進風櫃裏進行攪穀。透過攪動風車扇輪,風力能把較重的糙米和輕身的穀殼、草碎等分離。糙米需要在加工才能變成白米,穀殼則會被收集作堆肥。

➏ 舂米把攪穀後糙米放到石製的碓臼裏,農民站在木踏碓反復用力地踏。在踏碓不斷的衝擊下,伴隨著此起彼落的打穀聲,碓臼裏的糙米漸漸變成白米和米糠。

➐ 篩米
最後用竹製的米箕篩去米糠,可供食用的白米終於誕生了!
➑ 調米
若收成的大米品質良好,慶春約的村民會將好米運到沙頭角出售或交換,一斤好米大概可換兩斤次等米。
由耕種到加工,稻米是自然和村民之能量交流和結合的成果。稻米在土漾中吸收營養及陽光的能量,同時農民透過每天進食米飯補充能量以投入勞動力灌溉稻米,如此一來生命的能量互動互補,循環不息。在香港農業式微下,這種大地跟人最坦誠的連結亦漸漸失落。然而,近年在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農務計劃下,新的農人正積極在荔枝窩村的土地上進行復耕工作。看見重新插滿秧的稻田,自然和人的能量循環似乎迎來了新開端。
參考資料
荔枝窩故事館
滙豐永續鄉郊計劃展覽館 賴咏華(2015)
【農村土礱全台巡迴計畫:當一個跟阿公一樣的台灣人】網頁連結: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8183?lang=zh-TW
鄭名翔(2018) 【碾米工具 以木材、泥土製成】網頁連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