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初筆者因協助及跟進鳳坑的一頭受傷公牛,一個月內到了鳳坑、谷埔七次。跟鳳坑小食財記的張生了解過後,以前鳳坑有三頭牛,但不知甚麼原因另外兩頭牛消失了,餘下的這頭公牛是鳳坑最後的黃牛。每當在鳳坑沿路找不到這頭公牛,見到財記張太便會向她問及牛的去向。這頭公牛會走上山再經牛路進入鳳坑村內牧草,有時會加入谷埔牛群、有時會走到鹿頸跟那兩頭牛一起牧草。
鳳坑公牛站於圍網村外 (筆者攝於2022年6月)

居於南涌的豁然跟共創團隊分享過一張攝於2000年初,牛群在鹿頸牧草的照片,當時一大群牛還有廿多隻。及後入村跟鹿頸黃村長夫人了解過,這些年來牛隻被絕育及自然流失,如今只剩下兩隻釘有耳牌的公牛1。牠們有時也會走到鳯坑,正是上面提及鳳坑公牛一起牧草的牛朋友。
如今剩下的兩頭鹿頸公牛來到鳳坑(攝於2022年5月)

比起鹿頸及鳳坑的牛,谷埔牛隻的數量相對較多,有十多頭2,不見有耳牌,但有些牛隻耳上有窿。田心村的李生憶述當年會拉牛到亞媽笏耕田,農業興旺時期谷埔有百多隻牛。從梅子林曾村長於2017年攝於谷埔岸邊的牛群照片可見有廿多頭牛。團隊第一次入村時,據李生提及過牛隻全已被漁護處絕育放回。五肚楊村長亦提及在5、6年前,漁護處未經村民准許,便將村內的牛隻絕育。楊村長說童年時放學後上山掌牛3快樂無比,從小在村裡對著牛隻都是有感情的,村內環境有充足的草原及水源,正是牛群的樂土,牠們一直相安無事地生活,好地地卻被絕育實在令他感到十分心痛。
谷埔牛群最愛在早上到海邊曬日光浴(攝於2022年9月)


其實母牛一胎通常只生一隻小牛,妊娠期大約8-9個月,所以一般是一年只生一隻,而且出生率及存活率並不高,部分小牛在自然環境容易遭受狗隻襲擊而喪命。就南大嶼山的黃牛群早已被絕育、西貢大部分的黃牛同樣逃不過被絕育的命運。加上土地急速發展,牛群本來的自然棲息地變得越來越少。除了少了草原令牛隻自然流失加速,牛隻被迫離開棲息地而誤闖車路,牛車爭路之境況不時發生,若牛隻不幸遇上超速的司機更有可能命喪車輪下。因發生車禍,就算命大逃過一劫,未曾絕育的牛隻卻逃不出被漁護處捉走絕育。若再不好好保育牛物種,再過廿多年,便會在香港絕種。
註1:有耳牌代表牛隻經漁護處絕育、紀錄再放回。
註2:為保護牛群,牛隻確實數字不便透露,但從筆者半年前的實地數據跟現時相比,數字確實是下降了。
註3:「掌牛」乃舊時客家用語,指放牛吃草卻要好好看著,以免吃了人家農田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