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傳客家人居於山地種植番薯,人吃番薯而牲畜就吃番薯葉跟藤,但到了冬天番薯葉都落盡,豬就沒得吃。為了提供豬的糧食,村民便在山地發現了「毛菍」(野牡丹)可以代用,豬公發育良好,肯吃快長肉,故直接命此草為「豬牯稔」。「豬牯」的意思是指公豬。客家人命名的草藥名稱,直接以草藥的功效、外貌形狀、氣味加入日常慣用語來命名,容易以形象化地記憶及流傳。(根據張易《細說客家本草》一書中記述)
毛菍(學名Melastoma sanguineu,又稱毛稔,中藥名毛野牡丹,廣東客家會稱它為「大葉豬牯稔」),屬於野牡丹科灌木, 多長於山坡松林下、溝邊,濕潤草叢或矮灌草叢中,全株可入藥,入肝及胃經,果實或種子味苦性平,主治活血止血,痛經下乳;根部味酸澀屬平,健髀利濕,消腫止痛,消食止痢; 外用將鮮葉搗爛或成乾粉可作外傷止血藥,跌打損傷,拔毒生肌。秋季採摘,可研末,泡酒或絞汁,內服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