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節日慶典,客家人都會按照傳統舞麒麟,為村民祈福,祈求麒麟能保佑村民順風順水,萬事如意。相比舞龍舞獅,客家人更偏好舞麒麟,一是其體型道具更輕便,二是因為麒麟特別的文化符號更符合客家人的耕讀文化。自古以來,麒麟在民間信仰中就有仁獸之稱,縱生有具攻擊性的長角,卻不傷害生靈草木,象徵仁厚和善的君子,故特別受崇文重教的客家人所敬重 [1]。
舞麒麟乃是客家節慶如新年、關帝誕、打醮等日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過年時,約中不同村落會派麒麟互拜,互相祝福。喜慶日子如新居入伙、婚嫁亦常有麒麟助興,比如在結婚大喜日子當天,麒麟會伴隨新郎迎娶新娘子,寓意净化辟邪。昔日部分客家村落會組織麒麟隊。就慶春約來說,只有七村之首荔枝窩村擁有自家麒麟隊,其餘六村則因規模較少、能夠動員人數不多,大多從外聘僱麒麟。
原村民的哥就曾是荔枝窩麒麟隊一員。分享兒時舞麒麟的回憶時,的哥興奮得手舞足蹈,扎起馬步走起套路,活靈活現地將舞麒麟的姿態精髓呈現。據的哥所言,他其實並沒有受過正統的舞麒麟訓練。從前荔枝窩關帝廟内放有三、四個殘舊的麒麟頭供大家閑時練習用,小朋友有樣學樣,在關帝廟前空地跟著師兄示範,舞動麒麟。麒麟頭多是由有經驗的師兄負責,初學者先是學習尾套,擔當麒麟的尾巴。等日子有功,基礎功都扎實後才能學習頭套。跟隨銅鑼、梆鼓及銅鈸的節奏,麒麟頭和麒麟尾需要非常合拍才能生動地表現麒麟的肢體動作和傳遞其情緒。的哥一臉驕傲眉飛色舞地分享,當年他有份負責帶領麒麟隊去迎接及慶祝新電話亭在荔枝窩落成呢!
參考資料
葉德平,邱逸 (2016)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