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香港移民,不似當下出國留學、投資置業的中産路徑,而是從廚房開始。
1975年,25歲的楊玉峰厭倦了西貢萬宜水庫建造工程裡日復一日的噪音,看到大哥在英國開中餐館賺到了錢還回村蓋了房子,心生羨慕,於是下定決心,他也要去英國、也要做餐廳。
這一代來自香港鄉郊的移民,歷經了香港製造業蓬勃髮展下村落農漁業的凋敝,被經濟浪潮裹挾到市區的工廠裡,卻囿於高昂的生活成本的低廉的工資。他們被“國外大把前途”的口耳相傳所召喚,遠渡重洋,在歐美加澳紥根,卻因語言障礙和學識所限,被白領工作拒之門外。
中餐館成爲了這代移民爲數不多的選擇。每個人都會炒幾個菜,不需要廚藝高超,只要肯辛苦,就能賺到錢、生活下去。“如果不做餐廳,我們也做不了別的工作。”楊玉峰説。
他從廚房夥計做起,在油菸彌漫的後廚裡洗菜、切菜、刷碗,慢慢開始掌勺。餐廳主打廉價的快餐外賣,爲了生存,只能靠延長營業時間至夜晚十一二點,週末不休,賺一點辛苦錢。
九年後,楊玉峰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店鋪。沒去過北京的他,在英國小城的國王道開了一家名叫“萬里長城”的中餐廳,賣西式口味的香港菜式,服務小城裡的本地食客。
他在英國住了19年,把年輕的時光都在那裡,但從不認爲英國是他的家。“我不適應那裡的生活”,他説,“英國只是一個賺錢的地方。”
每晚六點,小城的商場店舖都關了門,街上冷冷清清,只有Disco酒吧開着,他凌晨收工後去華人朋友家裡打麻將。他也無法融入英國的社會和文化,身邊的朋友基本都是香港人,講廣東話和客家話。
無聊於這樣的生活,他開始想廿香港。他用“花花世界”、“紙醉金迷”、“風花雪月”形容他年輕時在香港的生活,流連於舞廳和酒吧,會跳恰恰舞,留着爆炸頭髮型。
他的太太在英國沒有親戚,比他更迫切地想回香港。他們生了女兒,香港似乎是孩子更好成長的地方。“如果我繼續在英國開餐廳,我就對不住我的女兒,因爲一定會要她來幫手“,楊玉峰説,“她回香港,就可以讀大學、自由發展。”
1995年,楊玉峰想趕在香港回歸前把握賺錢機會,把家搬回了香港,落在上水粉嶺。朋友和他説,深圳機會多,可以北上尋找生意機會,但最終沒有了後文。後來,他回歸老本行,重新做起了裝修、油漆生意,在清涼空曠的夜晚,在橋上、路邊工作。和移民前一樣,地盤的工資不高,但他同事關繫很好,工作很開心。
2003年,谷埔裡的父老説,你就來做村長吧,他就做了村長。那時候村子裡長滿了樹,他們張羅着複村,需要先砍樹“爆林”。“我對谷埔有很多感情、很多留戀”,他説,“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每塊石頭我都坐過,每棵樹我都爬過,看見走了十幾年的村路雜草叢生,就想把這條路重新修出來。”
他出生在谷埔五肚,七歲在啟才學校讀一年級,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上山捉鳥、下河捉魚捉蝦,和其他小朋友們彈波仔。回流的村民,很多都是他一起長達的玩伴。
如今,74歲的楊玉峰覺得谷埔是最適合他的地方。走過了香港市區的燈紅酒綠、英國小鎮的菸火彌漫的中餐廳,他最終選擇了谷埔的安靜與清新。“現在我喜歡這樣簡單、開心的生活。”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