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地區一向都是寧靜象徵。然而隨住時代變遷,小偷不但沒有消失,他們反而有所變異。為了應付小偷的威脅而保障鄉村居民的安全,各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防範措施,其中包括了慶春約。
在清朝道光年間,海盜和山賊橫行的年代,沙頭角的七個村落(荔枝窩、鎖羅盆、三椏、牛屎湖、梅子林、蛤塘和小灘)組成慶春約,不但能夠共同守衛家園,還可以團結一致對外….在鎖羅盆村的每間村屋都有一個洞,村民會靠這個隱蔽的洞口去監察屋外狀況,還可從屋內伸出器具以驅趕外敵,以自身方法守衛家園(詳細可看【住家防衛洞】)。
除了慶春約外,作為通往沙頭角墟的交通樞紐的谷埔,往來商客當然也讓這裡累積不少財富,自然也會被歹徒打主意。谷埔有一座三層樓高的炮台,現為松記士多,它興建於1920,炮樓既是商舖的倉庫,亦是保衛村民的防禦建築(詳細可看【新界塔式防禦建築】)。而谷埔李氏大宅的古老鐵閘,據李生所說當年祖輩也是為了防止海盜和山賊破門而興建。
在70-80年代,鄉村地區的人口逐漸減少,但這並未能阻止小偷的出沒。由於鹿頸一帶靠近中港邊界,沙頭角海岸被劃為禁區,以防止蛇頭或偷渡客運送人口或貨物往返香港和大陸。然而,這裡只有一條河相隔,並沒有天然的難以逾越的屏障。二戰結束後,兩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發展機會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香港一直面臨偷渡客、非法勞工和走私活動等問題。直到近年來,大陸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陸人來香港做黑市勞工或非法居民的誘因減少。此外,中港融合政策下,人口和貨物夠更容易流通,大大減少了走私活動。然而在2010年,荔枝窩和三椏村成為了土沉香的砍伐場,數百年的土沉香樹被砍伐,使得樹齡為50年的樹木取代了100年以上的樹木。可惜的是,由於沙頭角地區偏僻,難以巡邏,犯罪分子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犯罪活動。在2015年,鹿頸石澗還發現了一個可供幾十人休息的大型賊竇,附近還有大範圍的土沉香木。
時至今天,鄉村小偷再不是偷渡客和山賊,有順手牽羊的遊人,也可能是野豬、箭豬。遊人可能在遊覽農田時順手摘走作物,或是爬入農田拍照;野豬、箭豬時有衝過電網走入農田覓食,讓賴以為生的農夫甚是頭痛。相比上文提及的「小偷」或許是雞毛蒜皮,但也引出值得思考的問題:農業生產、生態和鄉村旅遊之間,三者應如何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