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信仰在大中華文化圈是一個普遍的民間信仰,以三國時代歷史人物關羽的事蹟,紀念及歌頌其勇義忠信的品格。不論中國南北兩地都有不同的儀式和故事去紀念關羽,亦有不同的關羽形象。
而在香港農曆六月廿四是是關帝誕正日,在香港某些鄉村,會以農曆五月十三日作為關帝誕正日。信史可考的記載(三國志),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關羽兒子關平的生辰。在各處鄉村各處例的背景外,沙頭角慶春約就是農曆五月十三日慶關帝誕。
慶春約七村均是客家人,清初已於現今沙頭角海一帶定居和繁衍,包括 : 荔枝窩村,梅子林村,蛤塘村,鎖羅盤村,小灘村,三椏村及牛屎湖。筆者會以記錄慶春約關帝誕為引子,走訪了村長和村民,以圖片影像口述記錄有關關帝誕今昔,另外更拍攝當天情況。
客家人信奉關帝,亦稱關帝為協天大帝,在慶春約的信仰及文化中心荔枝窩村設有協天宮供奉,兩側有供奉伯公和觀音。關帝代表了正氣正義,可保村中平安順遂,另外關帝公正的形象,村民的事務糾紛均會在協天宮內處理,在關帝爺面前處理事務,作最後決定亦鄉村中的規矩。村民回憶,慶春約最熱鬧除了打醮和過年,關帝誕也是熱鬧的節慶之一,凝聚到慶春約七村村民外,沙頭角墟在新樓街的商戶都會參與其中。
村民會先清潔協天宮,尤其是關帝像的位置,放上供品,再按輩份次序入協天宮內奉香,感謝關帝爺庇護慶春各村平安吉利,祈求來年一樣吉利。然後共同享用燒豬,燒味及家禽,從前生活水平水片未如現今富裕,家家戶戶仍會分享食物。
飽餐後會舞麒麟及搶花炮環節,一般村外大眾印象是天后誕會搶花炮,慶春約是於關帝誕搶花炮,每年有不同炮數,以頭炮和尾炮最為意頭好。花炮是指以火藥為引,有金屬底座,,有上面用竹條為花炮,點燃火藥使代表花炮飛向天空,想沾上福氣的村民會每一炮後一擁而上爭奪花炮。花炮在村民眼中非常寶貴,受關帝福氣庇佑,商戶來說是,關帝有武財神之稱,故此沙頭角的商戶亦會專乘到荔枝窩共同慶祝關帝誕。搶到花炮的,要供奉(養)於家中或商舖一年,都要翌年關帝誕交回協天宫,再讓大家再搶花炮。
直到政府嚴禁鄉村燃放火藥後,放花炮轉為競標花炮,意頭不變,方式轉變。後來村民漸漸到外國謀生,人數漸少,節慶化繁為簡,有關花炮,亦生活走到博物館中,現有荔枝窩村中華懋故事館仍有有關搶花炮的文物和記錄。
2024年 農曆五月十三日,筆者都隨慶春約各村村長和村民,一同慶祝關帝誕,當天有50多人,一同上香,分享金豬和雞鴨,當中訪問荔枝窩曾偉業村長,他感慨當年關帝誕盛事,最一批花炮現位於沙頭角新樓街的萬生堂藥舖內,他個人希望傳統習俗可欲傳承,亦希望記錄,令到海外的慶春約後代願意回來,可以保留村的文化。
梅子林村曾玉安村長憶述當年的熱鬧情況,商戶和鄉民的關係都會因關帝誕而關係更緊密,商戶的支持和搶花炮亦是一個市場推廣手段。
村民曾伯倫(春哥)亦講述了從前村中舞麒麟和關帝誕的情況,都希望村中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村長黃群英(群英姐)表示從前過節慶非開心,亦有講到花炮情況。今天開心多人關注,亦感歎日後老一輩不在後,節慶有機會失傳。
後記:
當天回村慶關帝誕的村民非常多,只是上完香,食完金豬就匆匆離去,未作過多停留,筆者亦稍覺可惜。
在香港不論本地人,客族人,廣府人及來自各地移民,每個族群的節慶文化都有機會被記錄和傳承。
看似百花齊放,然而在稍為偏遠的地區,隨時代變遷,原來相當多的傳統節慶日子連帶其傳統儀式,慢慢被社會遺忘。失傳的不只是照片或影片,亦不是文獻記載,而是每一項節慶的文化含義。不少上一代人因為群族身份及信仰,堅持風雨不改,在有生之年過好他們珍重的節日,同時亦無奈表達了,傳承的擔憂。
我們常講鄉郊文化傳承/文化保育,如單靠大學/民間機構研究,恐怕是單打獨鬥,而且誘因薄弱。何不借現時最矚目的是北部發展,現時大眾對鄉郊有很初步的認知時,引起更多大眾關注?大眾有機會重新認識鄉郊是香港的一部分,香港發展極為重要的一部份。
節慶傳統及背後文化意義對社會的價值不會因是 “老東西” 而 “被保護” ,而是有真正的文化價值和吸引力,文化傳承,文化保育是 “走出鄉村,與城同行”。不論是從新興的文化旅遊,學術文化研究角度,發掘鄉郊吸引力,利用鄉郊資源,有序地形成自給自足產業鏈等等,均是發展的方向。
慶春約七村後代,如何理解祖父輩的鄉情和節慶日的文化意義,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來課題。希望有朝一日,非物質遺產不再是遺產,而是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