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講…吉澳一行七人抱住兩個籃球游一個多小時水到荔枝窩搵朋友玩,再游水返吉澳…!」
本以為慶春約村民小時候的娛樂與城市截然不同,但原來只要時代相近,遊戲都是相類似。
以下記錄60-80年代村中常見玩意,歡迎補充:
最基本:跳橡筋繩、跳飛機、打籃球/行山/踢足球
自製玩具/自創玩法篇



玩法:將手掌心的一粒石拋起,以同一隻手的手背接住。拋起在手背的石,在石跌落地前,執起另一粒石並接住剛拋起的石,手中有兩粒石就算成功。


慶春約地方背山靠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當然唔少得同大自然有關的娛樂,村民亦會自製籠放入捉到的小動物。
與小動物有關篇
捉魚捉蟹捉螺:水退時,三椏村民便會到近海的地方摸螺、蜆、蠔等海鮮。
捉了哥/相思:大多都會放在門口飼養,有些了哥甚至可以養十年。
捉豹虎:又名金絲貓,山邊溪澗常見。
用丫杈射雀
大人娛樂篇:
六虎牌(客家紙牌)*/牛仔牌
六虎牌玩法參考:https://aloneinthefart.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26.html
線上客家紙牌試玩:https://www.novelgames.com/zh-HK/hakkacards/
麗的呼聲出現後就經常睇電視
與節日相關篇:
放孔明燈(八月十五)
放炮仗(新年)
舞麒麟(打醮/結婚/接港督)
不過,今時今日的村童未必個個如上一代般享受鄉村生活,以下一則觀察分享:
撰文 :Lo Sze Hang

小明和小強是村裡年紀相約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卻截然不同。
小明從小在鄉村居住,接受家庭式教育,平日學習英語、中文、耕種,落田。生活主要接觸父母、數戶村民(成人為主),假日的活動是認識來至城市的遊人,他認識大自然的動植物,並能說出名字及功用。
小強每逢假日,隨父母到鄉村生活,他就讀市區學校,平日在市最喜歡的活動是電腦,但入村的生活使他與外界隔絕,村內只有小明是唯一的玩伴,他不熱衷大自然生活,他認為鄉村沒有娛樂,而父亦無閒陪伴玩樂,因此他不想作假日村童,希望留在市區打電玩。
這晚考察隊在村里橫巷中穿插,而小強嚎哭的聲音引起了筆者的好奇。細問兩句,原來逢星期六、日遊客到訪便是他尋找伴玩耍的好機會。總有遊人好奇小孩的生活,寒喧打鬧兩句,有時更會信口開河,答應陪伴玩耍,其後卻繼續自己的行程。作為遊客,我們對村童帶著獵奇的眼鏡,他們滿足了旅人的三分鐘熱度,村童卻彷彿成為村內的消費品。不是所有村童都熱愛鄉郊文化、能在自然中自得其樂。
60-80年代,村童都在村內讀書,有同齡的社交圈子,山野河溪就是孩童的遊樂場,群居的生活促使社交生活,從前一戶生數個孩子,自然是有多個玩伴,科技日新月異,新生代即使在鄉村長大,生在互聯網世代成長,普遍專注於電腦資訊,只要輸入單詞,答案從屏幕彈出,新生代比較自我和寂寞,不太善於交際,但他們的創作力及獨立思考能力並不遜色。
如下一次,大家遇到村內的孩童,有多一點空間,也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但盡量避免答應了,而不對現承諾,孩子都會記在心裡,希望不要一個好奇心,而影響孩子情緒,請大家好好愛護我們的村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