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行人在村民的帶領下,從谷埔碼頭開始出發,穿過松記士多進入蜿蜒的小徑,沿途看到李家大宅、曾爲谷埔村民唯一水源的古井,再往前走5分鐘就是老圍的入口。老圍被一堵約成年男人身高的石墻包圍,在小徑中央上方約2米高,有一塊牌匾寫著「老圍」。可以想象得到當年老圍是如何興旺的地方,以至於會有一個如此華美的石雕圍墻。
進入老圍之後見到一排一排的老屋,每排由三間老屋組成。在老屋門前有一個寬約兩米的地堂。再往前就是一個深達一米的水溝。谷埔每一排老屋都是如此結構組成。

「嘿,不要打開雪櫃。」帶頭進入荒廢老屋的朋友A說。但,説時遲那時快,朋友B已經打開那個半人高的白色雪櫃。朋友A噓的一聲就拔腿往屋外跑。
「永遠不要打開廢墟裏的雪櫃。因爲你不會知道裏面有沒有放食物,而又放了多久。可能放了一塊豬肉,多年以後狀況難以想象。」朋友A站在老圍其中一間舊屋門前對我們說。朋友B聽後點點頭沒有發言。
全盛時期的谷埔有三四百人居住。但隨著1950年代沙頭角列爲禁區和新界城市發展,原谷埔村民無法再以農業爲生[1]。加上英國本土訂立《1948年英國國籍法》,作為「聯合王國及殖民地公民」的香港人赴英手續變得容易,以吸引勞工前往英國工作。對於當時在香港市區當建築工人挑泥的一周工資21港元,在英擔任餐館雜役一周能收穫的5英鎊(即80港元),對新界鄉民而言極爲吸引[2]。在1960年代,從新界移民英國的多數是村內男丁,抵埗之後會安排更多同村兄弟赴英,到1970年代,這些「拓荒者」陸續安排新界妻兒赴英團聚。此後,谷埔鄉村就變得人丁凋零。目前只有移民二代Mark返鄉獨居在老圍群落。
來自鹿頸的房哥作爲曾經的「拓荒者」,他在英國與新界家人團聚之前如何度過呢?他説:「以前係英國打電話返鄉下,要去電話亭投銀幣㗎,好貴呀又短時間。係鄉下個個就要出村先收到電話。」一個個銀幣「咕嚕咕嚕」的滾入機器讓遠方親人知道「拓荒者」對家鄉有多掛念。
話說回來,老圍的舊屋可能已經荒廢三四十年。這個雪櫃還是不要打開比較穩妥。
在老圍一排舊屋探索時發現前人的生活痕跡。其中一間內有穿著婚紗的娃娃、電視機和書包,似乎在荒廢前不久仍有兒童居住。四四方方的電視機似1970年代的產物。根據谷埔村民何瑞庭先生在《谷報》的訪問,他在70年代攀山涉水為鋪設電視網絡,所以老圍、田心的村民能安坐家中收看電視。

- 理大「重聚谷埔」研究員整理口述歷史 重組半世紀前港人移民故事。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2-08-27/68878631
- 《1948年英國國籍法》讓包括香港在內的殖民地居民成為「聯合王國及殖民地公民」(Citiz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olonies; CUKC),當中包含英國居留權與工作權,以吸引殖民地居民赴英填補戰後勞工短缺。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5874253
有間舊屋門框已經倒坍依偎在門側廚房的煙囪上。屋內有完整的廚房系統,更多不少日常用品如火水燈遺留。在其門口築網的人臉蛛似乎在訓斥着遊人擅闖民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