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日佔時期」大家會想起甚麼?三年零八個月、黑色聖誕節、醉酒灣防線、民不聊生、軍票、重光等等相信是大多數人的答案。坊間著述及知名遺跡亦大多集中市區如城門和香港島,偏遠地區如沙頭角、西貢及大嶼山就較少為人所知1。本文會先簡述日佔時期沙頭角區的村民遭遇,再集中介紹鹿頸機槍堡群。
日佔時期沙頭角村民遭遇
1941年日軍越界攻打香港,沙頭角首當其衝。山咀村民當場被日軍捉去充當苦力,幫軍隊揹背包前往九龍。蓮麻坑村民亦被逼為日軍開採礦石(礦石用於製造槍炮),鹿頸村民則被逼建造軍事設施。日軍初期封鎖海面,令村民不能出海取魚,唯有趁潮退時到灘上撕青苔或者以木瓜樹幹為食糧(米、肉類則因土匪橫行而十分昂貴)。於此絕境之中,有人選擇暫時離開或投靠親友低調過活,亦有人奮起反抗。當年村校老師大多是避禍來港的內地文化人,早早已經向學生灌輸愛國教育,為淪陷後抗日遊擊隊提供良好動員基礎。
南涌羅屋是遊擊隊的第一個據點。羅屋村民有9成人,不論男女,都加入了遊擊隊。隨後鹿頸、谷埔、烏蛟騰等村落亦有大量人士加入,反過來監視日軍動向,互通消息,偷運軍火,打擊土匪等等。不過亦有記載指部分遊擊隊形同土匪。可以說,日佔時期的新界為日軍、遊擊隊及土匪所割據,人命不值一文。
鹿頸機槍堡群
日佔中期,日軍開始「動員」村民於沙頭角三處地方(鹿頸、山咀、紅花嶺)建造機槍堡、炮臺、防空洞及戰壕以加強對沙頭角海的監視,提防盟軍登陸反攻,同時亦有戒備遊擊隊之意。村民回憶,因懼怕不服從會被日軍殺害,而且當時糧食短缺,做一日苦力可獲一碗米,唯有屈從。相傳沙頭角中隊派人混入山咀民工隊伍中,瞭解日軍如何在山上佈防,再向上級匯報。
鹿頸的機槍堡群位於一座121米高的小山(高峒),地處南涌及鹿頸村之間。山上視野遼闊,坐擁360度景觀,南涌鹿頸雞谷樹下沙頭角海等地一覽無遺。
槍堡群約於1944年建成,包括13座軍事建築物:1座指揮部,6座較大型機槍堡,6座一人衞星機槍堡。各建築物間有戰壕相連,方便士兵移動。從下圖可見各建築大概位置及座向,可知確有監視兩村動向之意。
7號機槍堡外觀完整,完全不似建於80年前。內部十分新淨,牆壁驟眼會以為是木板。其實建築物是以混凝土建成,當年以木板作模具並灌入混凝土,木紋因此長留牆上,把當年村民的辛酸具體地展示出來。古蹟辦指出,日軍以混凝土作建材並不尋常(一般會就地取材如石、樹幹及珊瑚)),並推測水泥來自紅磡的青洲英泥廠。當時日軍開始失利,資源緊拙下仍然用上混凝土,可見日軍有長期對抗的打算。
窗口分兩層,內窄外闊呈放射狀,此設計為觀察員開闊視野同時減低被槍擊風險。除卻實用性外,窗框亦加上裝飾紋樣。
121山現已雜草叢生,部份機槍堡已經難以進入。一個如此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群實在值得好好保育,藉此向現代香港人講述當年新界人守衛我城的故事。
參考資料
- 潮起潮落 中英街記憶 (增訂版) – 劉智鵬編,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17)
- 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 – 葉德平, 邱逸 , 中華書局 (2014)
- 新界百年史 – James Hayes, 中華書局 (2012)
- Lawrence W.C. Lai, Ken S.T. Ching, & Y.K. Tan (2011). Survey Findings on Japanese World War II Military Installations in Hong Kong. Surveying and Built Environment, 21(2), 78-94. https://www.hkis.org.hk/archive/materials/category/20160816095110.0.pdf
- Lawrence W.C. Lai and Stephen N.G. Davies (2021) Pillboxes on Luk Keng Knoll: Annotated Script for a Documentary on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Surveying and Built Environment, 21, 39-52 https://www.hkis.org.hk/archive/materials/category/BK_211129_v25.pdf
- Gwulo: Old Hong Kong:Japanese Pillboxes at Luk Keng(內附古蹟辦文章及2009年槍堡群照片)
- 如何前往:https://www.oasistrek.com/ko_tun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