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野果及鄉村生活智慧探索之旅》是 村里故事平台 其中一個「新構想」,於2023年初舉辦一次公眾試行,透過介紹不同野外植物與舊時村落生活,帶領參加者認識不同鄉郊生活智慧。
本文紀錄了導賞團雛形試行的過程及從中的觀察。
【新構想路線】
南涌天后廟 – 尤德亭 – 鹿頸陳屋 – 黃屋 – 鹿頸小巴站
1月14日試行日當天,旅行家創辦人李以強先生與參加者於粉嶺地鐵站C出口集合,乘搭小巴56K並於南涌出發。
到達南涌後,參加者首先被這個紅樹林的景色所吸引,可能因為活動前幾天有下過雨的關係,小巴站對出的紅樹林景色帶有點霧氣,看似仙境一樣。當天亦不少遊人透過相機拍下這個景色。
欣賞過紅樹林的風景後,李以強先生帶領大家到旁邊的天后廟與海龍王廟,簡介其與附近鄉郊村落的聯繫。
簡介過南涌天后廟及海龍王廟後,參加者從南灣道一條大馬路出發,並於衞奕信徑第10段漫步上山,而熟悉植物及生態知識的李以強先生隨著路途中可見的植物,期間向參加者介紹與這些植物與鄉郊生活智慧相關的知識和故事,例如:
- 芒萁草:以前的村民會將芒萁草的莖部被當作飲管,甚至可以將其編織成籃子等不同生活用具
- 布驚草:有天然驅蚊功效,村民有時會枝葉煎煮用來洗身,以治療皮膚病
- “老鼠砒礵”山菅蘭:透過取其葉和莖的汁液並與白飯攪拌,老鼠吃下會直接死亡,是製造天然的老鼠藥材料
而旅程中除了認識村民的生活智慧,李以強先生與參加者們一同走到橋山橋、欣賞屏嘉石澗的面貌。接著,參加者沿住小徑走上山會到達尤德亭欣賞沙頭角一帶的風景。
南灣道的大馬路——馬路兩旁有著平日不會留意的有趣植物
李以強先生會與參加者分享路途中可見有趣植物及舊時生活智慧
在尤德亭欣賞一覽無遺的堤壩景觀時,李以強先生向參加者講解舊時客家村民的生活方式、以至“圍海造田”的過程如何塑造了現時的風景。其後拿出剛才在路邊拾起的黧蒴錐——沿途隨處可見、貌似龍眼核的植物,並向參加者介紹以前村民如何透過其“救荒”。相傳在日佔時期,因為糧食短缺,人們為了充飢,會將黧蒴錐磨粉煮粥充飢,而品嘗起來會帶點苦澀味。
在尤德亭上一覽南涌、鹿頸的優美景色
李以強先生向參加者講解舊時人們如何使用黧蒴錐
欣賞完尤德亭的景觀後,參加者沿路落山,途中將行經鹿頸村及其兩座祠堂,分別是陳屋及黃屋。最後,參加者於鹿頸小巴站(開心茶座/新娘譚路對出)等待小巴上車並作為這趟旅程的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