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春約五味行:五種味道中的生活故事》是 村里故事平台 其中一個「新構想」,於2023年初舉辦一次公眾試行,讓公眾由味覺出發,認識和感受慶春約近荔枝窩一帶背後的生活故事。
本文紀錄了導賞團雛形試行的過程及從中的觀察。
二月十二日,一眾參加者於馬料水碼頭集合,登上往荔枝窩的街渡,準備開展一天的味道旅程。歷經一個半小時後,街渡徐徐靠岸,參加者們緊接著一批批興致勃勃的遊人陸續上岸,在路牌下集合。是次領隊是推動本地文化深度遊的《活現香港》創辦人——Paul。他直至打卡的人群散去,才開始不徐不疾地介紹當天的主題 — 五味行,既然遠離煩囂,正適合團友們打開感官的觸覺,感受環境,認識荔枝窩及「慶春約」的味道。
一行團友隨著Paul的腳步,慢慢沿著海旁平路,走至荔枝窩牌坊。牌坊旁立了一塊刻有多個村民名字及募捐金額的石碑,石碑上的反映了荔枝窩的哪一段歷史?村民集資建牌坊又代表甚麼?駐足細察時,Paul向團友們稍作講解,在正式開始行程前,稍然地帶領團友進入荔枝窩及慶春約的歷史中。
1100 | 第一味 | 苦
步至廣場後,Paul開始為參加者娓娓道來屬於荔枝窩、慶春約及客家人的味道故事。第一「味」,正是苦,指的是村民及愛村之人由古至今,建立家園、守護鄉郊所體味到的辛酸、艱苦。數百年前,客家人因後來南下,只能於山窩間覓地開闢,建村艱苦,但亦建立了尊重及順應自然的生活智慧及食物文化。六、七十年代,農業衰落,不少村民隨移民政策機會外遷。離鄉別井,只為家人提供更好機會。遠走他鄉雖苦,但村民亦不忘貢獻家鄉,建牌坊、繳電費,以使故鄉不致全然荒廢。至近年,村內人口變得稀零,一眾有心人開始意識到保存活化鄉郊的重要性,於是為復興鄉村默默耕耘,復耕路艱苦,但幸亦漸見起色。
1125 | 第二味 | 自然的味道
簡介荔枝窩的歷史後,Paul帶領團友品味村中的第二「味」—自然的味道。味道故事的主人是自然空間的大表哥(Keith),他本居於城市,因復耕計劃而入村耕種,後來享受鄉郊農耕生活而於荔枝窩居住,並開設「自然空間」。到訪時,大表哥充滿興味地向團友說明不同植物的功效,逐一說明自家制花花雪條的材料,雪條選材口味亦配合不同時令,不時不食。一場到訪,團友亦紛紛嘗試刀豆、薑黃菠蘿等不同口味,一嚐荔枝窩名物。
1145 | 第三味 | 咖啡
吃過甜品,Paul與團友們步出圍牆,發掘第三「味」—咖啡。第三「味」的源頭非精品咖啡店,而是一個實驗農場。這個實驗農場種有咖啡樹,獨特之處在於著重社會創新及永續發展,希望在營運過程中,發掘農場、社區經濟及復興鄉郊的新可能性,來自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的Katie向團友解釋。實驗農場種有咖啡樹,這是因團隊著重永續生態,在復耕時不忍斬樹,帶著實驗精神試驗種植各種耐陰的作物,才發現適合咖啡樹生長,時至今天,實驗農場中已種有五百棵咖啡樹。
咖啡在變成咖啡豆前是甚麼模樣?要經過甚麼工序?首要步驟是採果,Katie邀請團友花幾十秒,在咖啡樹田中親自採摘一粒最為合適的咖啡果,回到村內的員工宿舍才「開估」。
從未見過新鮮咖啡果的團友,紛紛在樹間、枝間探頭張望,務求找到最合適的一粒。
事實上,製成咖啡並不容易,果皮有青或者有黃都不合適,咬開一粒果,剩下那些咬不破的是帶有黏稠外殼的兩粒豆。因此,在真正炒豆前,還需要經過洗淨、開殼等程序,十分繁複,所以產量不高。到訪當時,非出產之季,但Katie仍盡地主之誼,為團友親自沖泡一杯單品手沖咖啡(Single Origin Hand Drip Coffee),雖然非由專業咖啡師沖泡,但如Katie所說,定是「香港所出最好飲的咖啡」。
1315 | 第四味 | 客家味
嚐過咖啡後,已是用膳時間,正好也是認識第四「味」—客家味 的時間。Paul帶領團友到三椏的合益峰場品嚐客家菜。三椏距離荔枝窩約需三十分鐘的路程,Paul分享,三椏與荔枝窩同是慶春約的成員之一,當年鄰近各村為了保障治安、互相建設,於是結盟,組成慶春約。慶春約的客家菜除了同樣帶有客家菜多油多鹽的特點,亦善用了鄰海的地理特點,菜式中亦有不少海產物。當天,團友們便於合益峰場品嚐了木瓜雜魚湯、白灼尾魷、蠔仔餅等獨特菜式。
1425 | 第五味 | 香味
用餐過後,便是到了整個旅程的最後一站,三椏手作仔。三椏手作仔距離合益蜂場僅數分鐘距離,尚未踏進店內範圍,已有「艾草」的香氣撲鼻而來,正好帶出要介紹的第五味 – 香味。三椏手作仔是一間天然手作小店,主要運用店旁種植的各種作物,製成藥膏、手工皂等產品。 店主眉豆小姐熱情地邀請一行人到店旁的農田、果棚參觀,邊與大家分享不同作物的功效以及種植的點滴,今年便有農作物被牛隻吃掉,令藥膏產量大減,眉豆小姐只好接受,更笑說,「冇左就賣少啲」。可惜時間有限,只能匆匆而去,但眉豆小姐與自然豁然共存的心態,亦著實使人深刻。
【旅程結束與後話】
離開三椏手作仔,團友們回到荔枝窩稍作休息後,便啟程回航,為這次旅程畫下句號。這次旅程不僅是部分團友「第一次」到訪荔枝窩,亦是村里故事計劃在荔枝窩的「第一個」試驗,試驗運用平台故事等為在地嚮導帶來新靈感。平台所載的故事固助大眾建構認識鄉郊的不同角度,但那些與在地人交流後,所知的趣事、所感受到的人情味,卻是需要親自到訪方能體會。若你已讀過平台上的故事,何不親自到訪鄉郊,與在地人建立更深的連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