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總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廟宇,大至數個鋪位闊的天后廟,小至店鋪內的神位。
其實除了信仰之外,廟宇的用途還包括以下三種
1. 作為村落/鄉約定期商討事務/仲裁的地方及團結的象徵。例如
- 三鄉: 三和堂沙欄吓天后宮 (同時亦作為十約主要廟宇)
- 麻雀嶺: 烏石角天后宮 (旁邊的關帝相傳是從上麻雀嶺接往烏石角的)
- 沙頭角十約: 東和墟文武廟,十約政治中心
有些廟本來只是由一條村所供奉,之後因村落間組成聯盟而成為全約的核心廟宇(如孔嶺洪聖宮中同治五年的重修碑就記載着:「創建雖起於一鄉,恩光實照遍四境」,即組成打鼓嶺四約後,洪聖宮才成為四約的head quarter)。亦有些是在村落結成約後才共同建立廟宇(如沙頭角東和墟文武廟,已損毀)。
另外,如果曾經與其他村落有糾紛需要鬧上官府,官府的裁決亦會刻成石碑展示於廟內以免日後再生事端。如吉澳天后宮:”奉兩廣總督閣部堂大人批行給示勒石永遠遵照額例碑”
塔門天后宮:”葉徐送產碑”。
山咀協天宮內亦有一石碑紀錄1894年重修時,分散世界各地打工的村民踴躍捐款,碑上足足有過千個名字!
2. 卜卜齋/鄉村學校
- 吉澳天后宮隔邊的偏室曾經用作教室,現址為吉澳故事館。
- 七木橋水月宮的兩側偏殿曾用作橋山學校校舍,現已荒廢。
- 山咀協天宮曾經用作福德私塾,50年代在旁邊建設正式學舍(福德學社小學)。
- 谷埔協天宮則比較特殊。1905年時位處老圍的一角,後來30年代期間,南下避禍的共產黨人及初代校長宋青設計啟才學校時,特意預留位置給協天宮(注1)。結合當時的大環境,相信他想以關帝信仰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緒。學校設計上有防衛措施,如槍孔,天台亦預留逃跑路線。
3. 留宿
- 谷埔的表演藝人會於協天宮過夜 (谷報)
- 亞媽笏天后宮亦曾經有拳師留宿(李維基,李家三門拳師傅,去吉澳教拳)
- 烏石角天后宮,位於渡頭的旁邊,以往一日只有一班早船前往鹽田,乘客可以先到天后宮留宿等待起行。
注1: 谷埔宋煌貴(前)村長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