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嫁娶故事不只是反映村民的愛情故事,更折射岀不同年代鄉村社會價值觀。
「我阿媽以前就坐『喜慶轎』喺村口小徑嫁入村。」生於六十年代的大力坐在他協助籌辦的私人文物博物館,手向窗外被矮灌木叢遮蓋的路指指點點,想當年那條嫁娶路線好似活靈活現。大力印象中的「喜慶轎」不似電視劇描述的由四塊木板包圍,而只是一張木凳。當然作為「喜慶轎」的木凳左右兩邊會有木棍支撐,而轎夫則在「轎」前後負責搬抬。欸,那不是現代「開篷跑車」的概念嗎?
「最架勢個D會有八個轎夫抬他進來。」但原來在舊時代,是否乘「喜慶轎」嫁入村,而轎的完整度,以及轎夫數量代表的是夫家財力證明。
谷埔村內李氏大屋繼承人李生帶我們穿梭在谷埔村的小徑,指着對面山說:「嗱,嗰邊就係鎖羅盆村,我地以前兩條村成日都嫁來娶去。」谷埔和鎖羅盆村只隔了一座大山,只要有男女既笄成年,就會有媒人上門促成婚事,難怪李生話:「所以喺我地嗰個年代,冇女人會嫁唔岀。」(考察發現,各村都有指定的「新娘路」,例如荔枝窩的新娘要在在西門出入,謂「過西門」;鹿頸則要繞過某石屋後)
作為九十後的李生大女續說:「以前細個聽嫲嫲講,佢係夜晚被迎娶入村嘅,而新郎會著黑衣。」欸,黑漆漆的不會嫌晦氣嗎?原來客家人的婚姻禮俗中有「夜嫁」的習俗。「客家人迎親、拜堂的時間一般擇在午夜子時至凌晨,所以接親隊伍都要夜行。」客家人黃有發在《客家漫步》一書如是說。婚字本來是昏字,因為古時結婚通常在黃昏進行,後來才加上女字旁。
李生說:「呢,嗰個新娘潭鬼故,就係因為打風夜嫁,所以個新娘跌落水浸死咯。」
新娘夜嫁入村後,村內會有三日三夜大排筵席,又稱「流水席」。「點解要搞三日嘅?唔會食到悶咩?」李生解釋因為舊時村與村距離遠,大排筵席三日的目的是讓家住遠方的親人夠時間到訪「流水席」,而且婚禮是村民聯誼機會——有得玩又何樂而不為呢?這三日盛會從還包括其他重要的嫁娶環節,包括第一天是接新娘前一天、第二天是由夫家隊伍迎接新娘、第三天是接新娘入村。在這三天裏夫家都會有流水席招待賓客。
因村節慶活動而舉辦的「流水席」都由村內大㕑籌備,由準備材料、煮菜餚、上碟、事後洗碗,都由村統一處理。退休前做點心師傅的李生可說是繼承祖業,皆因他爺爺就是當年的村大厨。每逢節慶婚禮,村大㕑都必定會煮「芋頭炆豬肉」、「豬肉砵」和「客家炆豬肉」,常見的喜慶菜式還有雞和鴨。「我阿爺和大力爺爺就會一起為村喜慶活動煮飯。」原來,大力爺爺是村裏的養豬專業戶,負責從飼養到屠宰的一條龍服務。客家喜慶活動必定會有豬肉,所以每次李生爺爺和大力爺爺都會合作無間。
「次次煮大圍飯,都用到幾百隻碗碟。平時啲公家碗碟筷子就放喺阿公到,有用的話,就要村民自己去拎。」城市人平時招呼人上門食飯說「多個人多雙筷」,在谷埔村辦宴會要備的是兩三百套餐具碗筷。現時清幽的谷埔村已不復當年人丁興旺。
後記
「所以喺我地嗰個年代,冇女人會嫁唔岀。」記得筆者第一日入村就遇上李生這句話,從此就深感好奇「為甚麼當年的女性可以咁老定?」
經過同谷埔和鹿頸村民傾偈、查閱資料和個人反思,我感覺「冇女人會嫁唔岀」意味着的不是不用做籮底橙的快樂,而是舊時客家女性面對婚姻的「冇得揀」,「唔嫁」從來都不是個可選方案。
在傳統鄉村社會裏,人們更看重的是家庭利益,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意味着家業繁盛。男女結合組織家庭是件自然而然的事。舊時嫁作人婦的客家女性是家庭照顧者,而她們婚內快樂與否並非在鎂光燈下的題目。鹿頸房哥邊帶我們行祭祖掃墓路線,邊講以前拜祭時都由女性負責擔繙買水,而男性作爲一家之主,則在進餐後兩手空空的上山拜祭。
在現代社會對個人主義的追求,每個人都樂於定義個人人生意義,因此在嫁娶方面的選擇就變多了,而在舊年代的鄉村,價值觀或許有差異。現代「嫁娶」似乎不再是一個只Yes不No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