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注:梅子林復育計劃、遊谷探埔及重塑榕樹凹故事三項計劃均受鄉郊保育辦公室之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
遊谷探埔(From Vally To Plain)
中大建築學院團隊(下稱中大團隊)在谷埔進行的復育項目——「遊谷探埔」分為兩期:第一期「從五肚到谷埔河及平原的多學科保育、教育與行動式復育研究」,通過修復五肚村屋改善周邊作原野考察基地,讓眾多學科教授、研究人員,學生和志願者與回流村民互動;第二期「透過谷埔田心村建築修復共創並實踐綠色生活體驗」,延續第一期的項目成果,通過修復和復育有九十多年歷史的田心李氏混合式大宅及其附屬建築,與村民共創生態生活及文化體驗。
「參與式建築」:團隊的意料之外
「遊谷探埔」項目主要以復修為主,完成後開放予遊人參觀,上層作為展示空間,分別展出中大團隊的鄉郊歷史及生態研究,和在復育期間發現的生活舊物。
由於復修的村屋保存的狀態較為良好,屋齡亦較為年輕,項目的參與方式變得有些不一樣——工程部分村民可以參與的地方不多,但他們就為屋內的「軟件」積極提供協助。不同村的村民得知團隊會展示舊物後,紛紛表示:「我屋企都有!」,可以捐出生活舊物作展示。
「我哋展示嘅舊物多數係器皿為主,有次有一位村民婆婆向我哋表示佢屋企有客家婦女嘅傳統服飾可以拎過嚟展示。」村民的熱情使 Thomas 印象深刻,這同樣亦是中大團隊意想不到的結果,「因為有咗咁嘅地方,村民嗰種參與方式係我哋冇諗到會發生。」Thomas 更笑言現在的展示空間因為村民的踴躍參與,已經放滿展品。
「我哋都想村民可以喺項目入面 take ownership,所以而家每隔星期就會有村民返去開門,自己做導賞,亦會按自己喜歡的風格擺放展品。」Thomas 相信即使在項目完結後,村民亦能繼續將此營運下去,為鄉郊復育出一份力。
團隊心得:建築修復作為鄉郊復育的載體
經歷以上種種,Thomas 認為「人」是整個鄉郊復育中的關鍵,而建築則可以成為復育的其中一個載體。「鄉郊復育其實係一個過程,建築修復及教育研究都係令到呢個『過程』開始到(嘅重要部分)。復育最緊要係地方整返好少少,啲人可以返返去。村民同村民、甚至新嘅人可以互動,復育嘅過程先可以延續落去。」
而這個亦是 Thomas 界定「成功的建築復育」的準則之一,「成功就係可以繼續做落去——當村民信任你,而且又有資源令整件事可以延續落去。」中大團隊重視村民與地方對復育項目的迴響,因為他們是構成復育項目的要素之一,亦是項目可持續下去的關鍵。
團隊亦與我們分享村民肯定團隊成果的片段:「谷埔五肚喺復修完成之後搞過唔同嘅活動,喺嗰陣時先發現原來五肚有咁多村民。」五肚的村民不但對谷埔項目舉辦的活動表示歡迎,更呼朋喚友一同參與。
「五肚村民會叫埋其他村嘅村民,『其他村』唔剩只谷埔嘅其他村,而係五肚村民認識嘅居住喺大埔、西貢等地嘅村民。」Thomas 謙虛地指出村民的反應無疑證明了團隊的項目「見得下人」,加上村民又喜歡分享自製的美食,所以每次在五肚舉辦活動時場面都十分熱鬧。「間屋可能唔係一個直接令村民聚首一堂嘅原因,但因為有咗個地方,村民慢慢慢慢就會返返嚟。」
當一個地方漸漸多人聚居和到訪,那它也就「活」起來了。鄉郊復育的最終目的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