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坑、谷埔位於船灣郊野公園內,屬不包括土地。
鳳坑的「不包括土地」面積為9公頃,而私人土地面積為3.3公頃。
谷埔的「不包括土地」面積共64公頃,而私人土地面積共35.5公頃。
全港共有77幅毗鄰郊野公園或被包圍的土地,在成立郊野公園時,為免引起村民反對和索償,政府將這些鄉村、農地和緩衝的周邊官地剔出規劃,稱之為不包括土地。城規會於2016年初公布谷埔、鳳坑及榕樹凹被納入分區計劃大綱草圖,並作公開資詢。規劃署建議將三區近90%的土地劃為自然保育區及綠化帶,引起村民強烈不滿,並在5月22日9時30分開始谷埔、鳳坑兩村封村行動,有40-50多名村民於鳳坑村口圍上鐵絲網封村7日抗議,更有部分村民砍樹以示不滿。[1]
郊野公園「不包括的土地」所引發的爭議,由2010年7月,在西貢東郊野公園包圍的大浪西灣一幅私人土地被賣給地產商而遭大規模開墾所引起。其後經多個環保團體及公眾的努力,政府先為大浪西灣制訂「發展審批地區圖」,其後更把把大浪西灣納入西貢東郊野公園。
[1]及圖片來源:香港商報 2016-06-02 https://www.hkcd.com/newsTopic_content.php?id=1002970
從村民的角度而言,有關土地屬私人土地,都是村民祖宗幾百年前的血汗代代相傳。私人土地被政府無償劃作保育區及綠化帶,如同強搶土地。可是從環保團體及公眾的角度來看,這是為免「大浪西灣事件」重蹈覆辙,阻止有保育價值的土地被「先破壞,後開發」。
村是要有人住,才稱得上村,就這樣將土地荒廢並不等於保育。政府終於回應村民之訴求,於2018年7月底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推出各項鄉郊保育工作,透過資助計劃讓本地非牟利機構和村民互動協作,又以可持續的方式保育本地偏遠鄉郊地區,範圍涵蓋生態環境、非評級歷史建築、文化和歷史資產等不同層面的保育工作,以達致復育及活化村落。
鹿頸是12幅重點保育地之一
鹿頸有村民曾因在門前清理雜草以防有蛇匿藏,因位置處於保育區,剛巧被行山的「多事之士」碰見並被拍照篤灰,因而被政府檢控並罰款港幣一萬。就此事而言,村民只是保障出入的自身安全,卻在家範圍受到檢控,聽到都替村民感無奈,從而理解為甚麼村民會有抗拒外來人入村的時候。
鹿頸村裡本來有一條通道可作緊急救援,因被劃入了保育區,長滿了雜草不敢割,因怕被檢控。曾經有位住得較入的年長村民,因病發曾分別召喚了兩次救護車服務,就因缺少緊急救援通道,救護車於現有的車路停泊後,救護員需要大約5-7分鐘才到達,幸好當時村裡有其他村民在救護員到達前協助急救,年長村民才得以被救回一命。村民只希望可以把原本的路修回來,爭取回基本的生活條件,生態保育跟村地可取得一個平衡。鹿頸黃村長夫人謂:現在一出門看到漂亮的自然景色,也不希望有天一打開門見到面前全都是屋。
當各環團為了保育支持將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育區,卻容易忽略了鄉郊其實包括了村民居住。究竟生態保育跟村地使用發展,最終可否取得一個平衡呢?
關於鄉郊保育的複雜性,誠意推介《梅子林故事──鄉郊文化保育考見記》一書。第三章追溯香港有關鄉郊保育的法例,以及回顧並討論相關保育政策的漏洞,帶出以「文化景觀」理解鄉郊的概念。現時法例將「自然環境」及「文物建築」分開處理,以致人在其中生活的「人文文化」未能有對應政策。
另一篇由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撰寫,關於谷埔不包括土地的文章: https://platform.hkdiscovery.com/viewarticle?id=3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