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鎖羅盆荔枝窩一帶的客家村,村民每逢年節都會到小溪石縫間尋找一種石菖蒲,過年前後會煮水洗澡,其氣味芳香可以辟穢化濁,驅除晦氣帶來好兆頭,洗過「石姜符水」才算是真正的過年。而鎖羅盆的黃村長與村民在每年的過年前回村清掃換春聯與拜伯公後都伯帶些吉利的東西回家,一批採摘桔仔,而一批會找石菖蒲,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和這個鎖羅盆的「家」保持著緊密的連結。
石菖蒲功效開竅寧神
現代藥理研究指出石菖蒲內的揮發油有鎮靜、抗驚厥及抑制真菌的作用。石菖蒲 (學名: 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客家人稱石姜符),跟客家人的風俗習慣有密切關係。石菖蒲常長於陰濕的環境中,常見於水溪石縫之間。它的性味辛、苦、溫,歸心、胃經,根莖芳香,其功效開竅寧神,化濕和胃。在中醫藥典《本經》中記載此株植物主治「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秋冬二季採挖,鮮用或曬乾用。
除了煎水外用辟穢,石菖蒲可以內服化濕開胃,開竅豁痰,一般的用量是採鮮用三至五錢煎服,乾用一至三錢煎服,特別對聲音嘶啞、風濕跌打有療效。
石菖蒲束掛家門避邪習俗與唐末民間傳說
其他地方的客家人在端午節時也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將艾草、石菖蒲束起掛在家門避邪,原來這個習俗的背後跟古代一位客家婦女的情操有關係。據說唐朝末年黃巢之亂時,一次黃巢來到某客家村時看到一位婦人揹著小孩,一手牽另一小孩逃難,黃巢詢問婦人原因才得悉她是為了保存親眷的血脈避免軍隊所殘殺。黃巢聽後動容而告訴這位婦人只要在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軍隊就不會傷害她們,而婦人也將此方法告訴村人而令村民逃過一劫,而此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