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山裡山外屋前屋後隨處可見一種四季常青的灌木,它氣味獨特生命力極強,因其有「布散風驚,治頭痛風濕」之效而被客家人稱為「布驚草」,又能驅趕蚊子而被稱為「蚊驚樹」,這草藥可以說是客家草藥的圖騰,而背後卻與客家人遷徙史頗有淵源。據野史記載,唐末戰禍連年,客家祖先南遷,顛沛流離飢病交迫,偶然採用路邊的灌木叢嫩葉果實充飢,漸覺神清氣暢,腹漲腹痛漸失猶見滿身奇臭,未招蚊蠅,取其嫩葉敷於瘡口糜爛處,頓覺去痛去癢,遇呻吟之病者必慰之日「不驚」。客家後人一直謂之「不驚」,「不」與「布」音同,後人俗稱為「布驚」。
布驚草 (學名: Vitex negundo Linn,又名埔姜,蚊仔柴),常見於向陽的路邊、斜坡、貧瘠地零星散生,性味溫而甘微苦辛。莖皮可造紙及人造棉,木質堅韌、耐燒,是薪炭良材,枝條可作防蚊的燃料,花是良好蜜源的植物,全株可入藥,果實在中藥的名稱為牡荊子。
布驚草——神奇的魔法草
布驚籽: 布驚樹開花結果之時,客家人都會採摘布驚籽曬乾縫製成枕頭給剛出生的小孩做安眠祛濕之用;客家人經常飲用一種布驚子泡的茶,對於老人筋骨沒力、牙齒掉落、耳聾、視物昏花都有很高的療效,做法是將布驚子炒香後以開水浸泡片刻飲用,濃煎內服,用於日常保健。
布驚枝葉:的枝葉煎煮用來洗身可以治皮膚病;
布驚樹:夏天蚊子猖狂時拿曬乾的布驚樹放在屋偶燃燒,其味在驅趕蚊草。
布驚灰水「鹼水」: 原來部份地區的客家婦女會在端午節前砍一大把布驚樹曬乾燒成「地灰」(草木灰),再把布驚灰收集起來用布濾乾淨至黃橙色的布驚灰水(即鹼水),在蒸五月糭的時候在水裡加入這「特殊的添加劑」將布驚的香味混合糭葉與糯米,香味四溢讓人胃口大開。
釀酒小秘訣: 這樹更是客家釀酒的好幫手,在清洗發酵的酒缸時倒入熱水,把新鮮的布驚樹枝與思茅綁成一紮,用來洗刷酒缸。刷完後把水倒掉待酒缸回至室後再把酒餅的「酒飯」放進缸中。酒飯放進缸後整平,中間挖一個小湖把紥好的新鮮布驚葉樹枝連思茅放在上面,就能保持釀酒的鮮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