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可能沒有廟宇,但一定會有伯公
穿梭於傳統鄉間,你見過圖中的小型社壇嗎? 他們多在路口、河口、橋頭,是村落的守護神——土神。土神在不同族群中有不同名字,如 「福德」、「土地公公」,客家人則稱呼為「伯公」。
伯公在眾保護神中雖然地位微小,但非常貼近生活:社壇通常以磚或石屎建造,僅有三壁而沒有上蓋,大多以一牌位或石頭替代神像,甚至只放上兩塊石頭(伯公和伯婆)及一張紅紙就給村民祭拜。民間傳說,上天分五方,人間有五嶽,伯公造型也有五個脊,以求人神合一,有求必應。有時社壇的形式亦有多種變化,你認得以下的伯公在慶春約哪條村嗎?
民間信仰是鄉間一種傳統文化,亦是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土地是鄉民活動、生產的地方,昔日農業文化濃厚,必然會對土地祭祀,祈求保佑財產、安居樂業。
伯公信仰來源有不同的版本和傳說,比較廣傳的莫過於孟姜女哭崩長城。相傳秦朝孟姜女丈夫調去修長城,期間得知丈夫己過身,悲痛欲絕,在眾多的白骨堆中不知丈夫的白骨,此時,有一位老翁指點迷津,而這位老翁就是伯公,得到後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