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未有現代交通基建,維港兩旁經濟活動尚未頻繁的年代,今日的「山旯旮」地區也許曾是鄰近貿易中心的交通樞紐,谷埔正是一例。


(圖改自 Antique and Monument Office. (2013). Study on Old Trails in Hong Kong – Final Desk-top Study. p.34)
往沙頭角對岸的「運輸交匯處」
自道光年間,位沙頭角對岸的東和墟(原名桐蕪墟)建立後,不少新界東北客家鄉民都會趁墟期交易。古時要運貨到墟市,須提著幾十斤的「擔」,徒步越過山嶺,艱苦非常。而因為谷埔與沙頭角對岸僅相隔一個海峽,步行至谷埔,再乘船沿水路前往,是當年隔海村民抵達沙頭角對岸墟市的最快最省力的路徑。舊時,村民抵達谷埔碼頭後,船伕用人力划船,載各村村民及其農作物、家畜等,約十多分鐘便抵沙頭角。因此,谷埔就成為左幾條古步道的終點站,連繫荔枝窩、鎖羅盆等新界東北村落。
- 媽騰古道:由烏蛟騰至亞媽笏,達分水坳後再至谷埔碼頭,除新界鄉民運貨,不少九龍寨城商人、官員亦會步行並乘船至罌涌,再沿古道到谷埔,至沙頭角或惠州。
- 谷鎖古道:由鎖羅盤村,至尖光峒坳再到谷埔(未有標在圖上)
- 荔谷古道:谷埔與荔枝窩村支路(未有標在圖上)


交通樞紐的沒落?
五十年代起,沙頭角被劃入禁區,經濟及貿易活動減少,往來墟市交易的鄉民亦因而驟降。後來,城市生產活動主導經濟,農業衰落,村內人口逐漸外流,移居到外國或市區維持生計。街渡需求漸減,後來更被停辦。據1979年6月3日大公報報導,谷埔村及鳳坑村村民向新界政務司要求修築公路,以便出入。可見,不近現代公路同鐵路設施,而又不便使用現代交通工具代步的谷埔,已漸漸變得「山旯旮」。
今日,若要入村須由鹿頸,經海旁陸路步行入村,需用約一小時步行約4.5公里。經水路,則需持有禁區紙,到沙頭角以150元-300元預先租用私人船坐幾分鐘過岸。何況,因谷埔碼頭太短淺,遇上潮退水淺的日子船隻便不能泊岸,現都已是21世紀,出入村還需留意初一、十五「睇月亮做人」。其實村民早於10年前已向政府爭取擴建谷埔碼頭多50-60尺,便足以解決水路出入的問題,可是10年過後依然原地踏步。近年,隔海鄉村的交通問題,促使沙頭角各隔海鄉村村代表,於2017年向運輸署遞交隔海街渡合併方案,以便利民生。本地數間大學為推動谷埔保育,也持續了解村民需要,不曉得會否為改善谷埔交通帶來新可能性。
參考書目
Hakka Studies客家大學堂(2022年5月13日)。〈從鹿頸至谷埔 『香港客家村』From Luk Keng to Kuk Po〉。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UB_O262Zg
肖靜文(2017年10月10日)。〈方便沙頭角鳳坑谷埔吉澳等居民出入 村民倡合併街渡改設循環線 〉。《香港商報》。取自https://www.hkcd.com/content/2017-10/10/content_1067207.html
古啓輝(監製)、陳偉棠(編導)(1998)。《迷失世界》[紀錄片]。《山水傳奇》。香港:香港電台。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5%B1%B1%E6%B0%B4%E5%82%B3%E5%A5%87-1998%E5%B9%B4/id956083944
〈沙頭角谷埔鳳坑村 村民要求修建公路〉(1979年6月3日)。《大公報》。
Antique and Monument Office. (2013). Study on Old Trails in Hong Kong – Final Desk-top Study. https://www.amo.gov.hk/filemanager/amo/common/reports-publications/desktop_study_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