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客家菜精髓在於鹹、香、肥,那麼五花腩菜式算是當中表表者。綜合資料,粗略地分了三種:
扣肉——繁複工序的代表
「扣」有指是將豬肉倒扣上碟的動作(煮時皮朝下,上菜時皮朝上),亦有指是先炸後炆,將食材炸至定型鎖住肉汁,再以醬汁燜煮入味。一般接觸較多的是梅菜扣肉,也有芋頭、粉葛,甚至沙葛扣肉,都是將根莖類植物夾在肥豬肉之間吸收肉汁,更反映客家人的種植習慣。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扣肉用的是五花腩,但過程中重重步驟減低油膩感:例如汆水、油炸,甚至浸茶吸走、逼走油脂,所以「肥而不膩」。
豬肉砵——盡孝情重的古代外賣
舊時嫁去別村差不多等同現代移民,或許一年才回娘家一次。所以過年時,客家婦女會蒸好豬肉砵帶回娘家,一是盡孝分享,二是表示「有肉食,生活豐足」,所以客家人生女會戲稱「生個豬肉砵」。一砵砵方便攜帶,而砵上鋪上滿滿的豆豉和薑,一方面是融和味道,另一方面也照顧到長途跋涉的保鮮需要,可說是外賣的先驅。
炆豬肉——簡單易煮,不妨一試
客家炆豬肉是每逢喜慶節日大夥人分享的菜式,以大柴火灶、大鑊煮成。配以雲耳、豆卜、鹹菜、南乳,能貼近一般家常煮法和口味,亦是以下食譜主角。在家也能煮出簡樸鄉土風味,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