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鄉郊基金 主辦 | 鄉郊保育辦公室 鄉郊保育資助計劃 資助
項目與 「古建保育協會」合辦「古建技藝工作坊」,內容包括:砌磚、造泥磚、洗水石、簷板畫、瓷磚畫、木質復修、花線繪製、灰塑、瓦頂復修(木樑及鋪瓦)。
工作坊目的:
- 從古建復修角度,介紹荔枝窩建築群的歷史演變與建築復修技藝
- 提高大眾對建築技藝及文化資產的重視
- 由富經驗導師教導基本復修技巧,學員參加體驗活動,達致學與習並重目的
- 培育鄉村文化復興傳承者,增加歸屬感
以下為「古建技藝工作坊」學員分享的學習心得。
本文志在簡介香港村落古建技術,較注重技術層面。建屋傳統習俗(如座向、擇吉日動工、上樑、砌灶)則不在此文範圍中。本人非專業建築人士,僅為「古建技藝工作坊」參加者。拋磚引玉,多多指教。
【一、牆身-泥磚, 青磚, 砌石】
客家村落古屋大多以三種建材為主 – 泥磚, 青磚, 砌石(矛草及水泥不在本文範圍)。古舊村屋常以泥磚建成,較有財力的則會用青磚成砌門面,另外三面則用泥磚。更有財力的則全屋以青磚建成 (如屏山文物徑 鄧氏家族), 不過新界東北村落較少見。
【泥磚】
泥磚就地取材, 工序大概如下:
- 先收集黏土(注1),揀走雜質。
- 剪碎禾稈 (纖維可以加強泥磚強度)。
- 以泥土混合禾稈、沙、糯米等天然物料 (亦聽聞會加動物血,作用待查)。
- 落腳踩泥至鬆軟 (以前會以牛踩, 踩足數日)。
- 將泥漿入模具,掃至平滑,否則泥磚會傾斜。
- 日照自然風乾。
泥磚/砌石牆容易被雨水侵蝕。泥磚/砌石牆必須保養得宜,做足防水工夫(上灰),並定期養護才會耐久。而青磚當然更加堅固,所以有些村屋荒廢多年後,常見只剩下青磚門面,而另外三面土牆全部塌下。
注1:「沙頭角公路上有個地方叫瓦窯頭,那裡的黃土非常靚,荔枝窩建屋都是用那黃土混紅毛泥和沙做批牆,做泥磚一流。上輩人在那𥚃燒瓦的,所以叫瓦窯頭,問人就知。」
【青磚】
磚頭材料其實亦是黏土,經高溫燒製而成。一般磚塊燒製好後會呈紅色(即紅磚, 因燒製過程中鐵質氧化而呈紅色)。如果邊燒製邊澆水冷卻,使磚頭中的鐵不完全氧化,就會令磚頭呈現青色。這些工序可以提升磚的硬度跟強度,令其更具耐水、抗凍及抗風能力,經得起風雨考驗(注2)。
砌磚方法十分多樣,不同國家不同手法。先按磚的放置方向分成丁、順,再以不同組合逐層堆疊(注3)。最終目的均是為增加牆壁構造強度,根本原則如下:
- 上下層磚塊的豎縫必須錯開,不能在同一直線上。
- 上下層磚之接合縫,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磚長
不同砌法材料青磚用量有異,所以亦間接反映該民居的財力。
注3: 砌磚方法
http://www.chancedisegno.com/%E7%A0%8C%E7%A3%9A%E6%B3%95%E6%87%B6%E4%BA%BA%E5%8C%85/
【二、屋頂木結構 】
用磚/石砌好四面牆後, 下一步要起屋頂遮風擋雨。古建築主要用木結構組合來承托屋頂(圖4)。檁 (音:稟)跟屋脊方向平衡, 主要用作支撐椽(音:存), 而椽則用作承托瓦片, 瓦片則負責擋雨, 避免漏水(詳見下一部分)。
檁的間隔越密, 承托力當然越好, 亦花費更大。有村民提及間隔密亦可以防止盜賊從屋頂打開瓦片侵入屋內。而屋的闊度是以“坑數” (即多少行瓦片去鋪滿屋頂)作量度單位 (坑數必然是單數! 如圖4共有13坑)。坑數越多, 屋當然越大。
起屋時要先決定屋的大小(如 多少層, 多少間), 再查書決定所需的牆高度,檁數及坑數。施工次序, 間隔/長闊高比例都有詳細規定, 可以參考 宋 <營造法式>” 及 清工部 <工程做法>。跟足比例才能建造穩固的安樂窩 (Physics 既同學們可以計下數)。
屋脊下的是主樑, 承托整個屋頂的重量, 通常會用上最粗的圓木。大多會髹成紅色, 並且會掛上紅布及銅錢 (圖5, 好意頭)。部分富有人家更會額外裝上另一條子孫樑 (圖6)。
木材方面, 師傅於工作坊當日借來各種木材sample給大家見識見識 (“問左幾個行家先借到!”, 圖7) 。從左至右: 檀香紫檀, 紅花梨, 黑檀, 雞翅, (?), (木構件), 金絲楠, 崖柏, 土/水沉香。
部分木材太過名貴 (如金絲楠, 注4), 平常人家不會廣泛以此作建材, 多用於傢俱/裝飾等“小木作”。香港古屋常用木材(用於樑, 柱, 桷板等承力支撐)為杉木 (注5), 柚木, 大果紫檀 及 金車花梨木。木材並不是砍下來就可以立刻使用, 要先長時間放置, 令木材慢慢脫水, 避免木材因冷縮熱漲而爆開。
新界東北鄉村的古建築結構比較少見以榫卯作組裝, 大多是木窗等小型物件上, 因此略過不提。除榫卯外, 師傅亦會用竹釘固定 (圖10)木構件。師傅會用桐油炒竹釘, 清除竹內水份, 桐油有可以驅蟲及補強之用, 聽聞可以百年不壞。
注4: 金絲楠
“金絲楠有香氣,紋理直而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為建築、高級傢俱等優良木材。在歷史上金絲楠木專用於皇家宮殿、少數寺廟的建築和傢俱。金絲楠木中的結晶體明顯多於普通楠木,木材表面在陽光下金光閃閃,金絲浮現,且有淡雅幽香。”
師傅: 內地有間大宅喺被清拆前, 發現成間屋既木結構都係金絲楠!
注5: 杉木
“杉木生長迅速,是山區綠化的重要樹種,材質優良,木材黃白色,有時心材帶淡紅褐色,有香氣,材質軟硬適中,紋理直,易加工,較耐腐,供建築、橋樑等用,15至20年即可成材。”
【三、鋪瓦頂】
師傅話 “好多人問 瓦頂真係擋到雨? ” 答案係絕對可以, 只要施工手勢正確及有定期保養。本節會簡介瓦片/瓦頂種類, 構造/原理及鋪瓦工序。
【瓦片及瓦頂種類】
傳統常見瓦片大概有四類: 板瓦, 小青瓦, 瓦筒, 琉璃瓦 (圖11)。另有滴水瓦, 明瓦及瓦當等等 (圖11d,e)。
- 板瓦: 香港常見紅色板瓦, 為最常用的瓦片。彎向上鋪叫 “仰瓦” (亦稱笑瓦/陽瓦, 笑面樣), 彎向下鋪叫 “合瓦” (亦稱哭瓦/陰瓦, 扁咀樣);
- 小青瓦: 常見於客家屋頂, 實際上是灰色, 體積較板瓦細。通常大量(彎向下)疊起以重量壓實板瓦, 防止因大風大雨而滑瓦, 同時疏導雨水往兩邊瓦坑去水; 亦遮蓋板瓦間的隙縫防止雨水滴入屋 (圖11b);
- 瓦筒: 同樣防止雨水從板瓦間的隙縫滴入屋, 由最高點從上而下堆。 會另外上灰cover;
- 琉璃瓦: 即有顏色的板瓦/瓦筒, 要有財力及地位才可以。傳統製法: 上色後再以高溫二次燒製。每間廠有獨特顏色配方, 每次燒製產品都未必一樣 (爐內溫度, 濕度, 放置位置/方向), 所以好難配回原色 (注6)。會比一般瓦片較去水, 隔熱性能亦較好。
滴水瓦: 令水流外瀉遠離牆邊 及 裝飾之用(注7)。
明瓦: 透光之用, 一般每邊三塊 (注8)。以前無電力, 就是靠明瓦。
【瓦頂構造/原理】
原則為引導水往屋外流, 避免水從隙縫滴入屋, 並有足夠重量壓實屋頂。
以下三層保障令瓦頂滴水不漏: 第一層為底瓦, 第二層為斜疊板瓦, 第三層以瓦筒/小青瓦遮蓋板瓦間的隙縫。用瓦筒的則會於筒內及外上灰, (防水從筒瓦間的隙縫入屋, 見圖12)。
瓦頂斜度亦有所講究。越斜, 水去得越快, 但同時亦越容易滑瓦。經多年經驗, 最合適的斜度大約為27-30度, 而板瓦之間則以 “疊七留三” (七成重疊, 三成外露)原則鋪設。30度斜, 亦表示屋頂 高 及 縱深需要符合特定比例 (請大家回憶初中sin cos tan! 要用邊種呢?)。
如果瓦頂積聚太多樹葉 或者 有植物開始生長, 就會令雨水倒灌入隙縫並做成漏水。因此瓦頂需要定期打理, 清除淤積, 用水沖走青苔等等。如果人去樓空, 無人打理, 村屋好快就會漏水。木結構(樑, 檁, 椽)一旦受潮就會開始腐爛, 白蟻/其他昆蟲亦會開始蛀木, 所以古屋屋頂通常會最快倒下, 只剩下四面牆。
- 【客家瓦頂鋪瓦工序】
- 先鋪板瓦於檁條上, 亦稱作底瓦。
- “疊七留三”鋪好第二層板瓦, 再於板瓦間 疊小青瓦 (第三層)。
- 開石灰 (沙:灰比例大約3:1, 取決於氣溫濕度, 師傅話要靠“手感”!), 甚至會加麻繩/竹片/動物毛髮去增加強度。
- 用灰砌灰尾梗, 並塑出形狀。
- 砌屋脊, 先於主樑上排好磚塊。再上灰 (注9), 直至完全cover 磚塊。
- 最後抹平灰/批盪, 或劃上裝飾花紋作結。
注6: 琉璃瓦
清代對不同等級的建築,所用的琉璃瓦有嚴格的規定。
黃琉璃瓦:用於帝王宮殿、陵廟,如北京故宮,明十三陵等。
綠琉璃瓦:用於王府。
青琉璃瓦:用於祭祀建築,如天壇祈年殿,屋頂鋪純青琉璃瓦,象徵青天。
黑琉璃瓦、紫琉璃瓦等多用於帝王園林中的亭台樓榭。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7%90%89%E7%92%83%E7%93%A6
師傅提及一則逸事, 摘錄於此:
『傳說 宋徽宗曾經沉迷於燒瓷燒瓦。 有一天雨過天清, 天色十分美, 宋徽宗就下令要工匠燒出當天所見顏色的瓦片。工匠花無數心機用盡方法嘗試不同配方, 最後成功。』
古代取得紅藍色原材料較為困難, 要從中東輾轉運來中原, 而要燒製特定顏色/試配方則更加困難, 認真勞民傷財。
注7: 滴水瓦款式, 攝自師傅工場
注8: 明瓦 – 葉靈鳳·海鏡
“這一帶的海面 (按:指沙頭角海),出產一種全身扁平的貝類,它們的殼幾乎隨時可以在沙灘上見得到,有時成堆在一處,這種貝殼因為太薄,不能制紐扣,但是另有一個用途,它們可以嵌在窗上替代玻璃,這就是中國向來所稱的「明瓦」。”
明瓦應為屋頂透光之用, 未知用於窗戶是否仍然稱作明瓦。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879785
注9: 上灰時要留意 “灰不落桷”, 即避免灰接觸木樑。因為灰始終有水份, 而水份是木的大敵。師傅補充: 上灰前會用鋁紙包住木樑, 一來鋁輕身, 二來鋁延展性高易屈。